為深入學習貫徹省委經濟工作會議、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、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、全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.0版現場推進會等精神,落實《關于深入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.0版的實施意見》《浙江省國家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》,省轉升辦于近日印發《2021年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工作要點》。
聚焦智能化技術改造
推進建設一批智能工廠
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針對傳統制造業關鍵工序自動化、數字化改造需求,支持企業開展生產設備自動化、生產線數字化改造。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率先建設未來工廠、智能工廠,帶動產業鏈企業協同推進數字化管理、智能化改造。推動中小企業部署應用低成本、模塊化的智能模組系統,推進智能工段、智能產線、數字化車間建設,提升核心裝備和關鍵工序數字化水平,為全省構建以未來工廠為引領,智能工廠(數字化車間)為主體的新智造體系夯實基礎。大力培育發展工業信息工程服務商,推動重點行業、規上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診斷。積極推廣“犀牛制造”“SHEIN快時尚”“宏華數碼噴印”等新模式,推動傳統制造業向基于“柔性快反供應鏈”的時尚產業、經典產業轉變。力爭全年實施3000項左右重點技術改造項目,新增1萬臺以上工業機器人,新建設50家智能工廠(數字化車間),培育5家左右未來工廠。聚焦服務型制造
推進培育一批智能產品和示范企業
以家電、電氣、汽車零部件、消費電子等行業為重點,圍繞產業發展導向,加強新型傳感器、智能控制、物聯網芯片等技術在產品中的集成應用,開發具有識別能力、自我分析和判斷決策能力的智能產品,通過數字賦能推動傳統產品迭代升級。實施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,扎實推進省級工業設計基地、設計小鎮建設。引導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強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材料在產品、系統、工藝流程和服務領域的應用。支持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面向行業上下游開展定制化服務、供應鏈管理、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總集成總承包服務,培育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(平臺)。力爭全年新認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50家左右,新培育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(平臺)50家,在智能裝備、智能生活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數字化產品。聚焦產業大腦建設
推進開展一批區域試點
圍繞形成“一行業一大腦”建設目標,以化工行業為試點,面向智能家居、生物醫藥、紡織印染、低壓電氣等優勢行業和重點區域,按照“政府主導、企業主體”模式,面向全省、分行業推進產業大腦建設,推進政府端數據與企業端數據互通共享。加強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,加快建設一批行業級、區域級、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,支持supET平臺通過開源模式,吸引更多龍頭企業、服務商加入“1+N”平臺體系,開發一批面向研發設計、生產制造和經營運維管理等流程的基礎共性、行業通用工業APP。統籌實施“上云、用數、賦智”行動,引導企業加快工業設備聯網上云、業務系統云化遷移。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,建立健全“平臺接單、按工序分解、多工廠協同”的共享制造模式,探索建設一批數字化共享車間、工廠。力爭全年啟動一批行業大腦建設試點,新創建50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,開發集成3.5萬款以上工業APP。聚焦綠色低碳發展
推進一批工業全域治理試點改革
深化“畝均論英雄”改革,以畝均效益為導向,協同推進工業全域治理改革試點,大力開展低效工業用地有機更新、低效企業改造提升,推進開發區(園區)、小微企業園等各類工業園區提質增效,提升本質安全水平。積極鼓勵企業零地技改,扶持“有意愿、有市場、有技術、有前景”的企業就地“長高長壯”。加快推進產業低碳轉型,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,嚴控高碳行業新增產能。大力實施綠色制造工程,加快重點行業節能節水低碳技術改造,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等再生資源高效利用,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。力爭全年啟動工業全域治理改革試點20個以上,完成5000家低效企業改造提升,實施1000個工業廢氣治理項目,新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。聚焦產業生態優化
推進培育一批特色優勢集群
實施產業集群培育升級行動,完善“一集群一機構”的發展促進體系,積極參加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。以家電家具、低壓電氣、五金制品、汽車零部件、鞋服等領域為重點,加快建立完善“名品+名企+名產業+名產地”集群提升機制,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。強化平臺支撐,優化完善制造業星級園區評價指標體系,擴大全省制造類開發區(園區)星級評價范圍,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園區。推動小微企業園完善布局、優化運營,開展“一件事”集成改革,建設一批數字化園區。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完善集群生產、服務、配套體系,推動有條件的集群率先建設數字化集群。力爭全年新評價建設制造業星級園區20個以上,新增小微企業園200個,創建數字化示范小微企業園30個。聚焦產業競爭力提升
推進打造一批標志性產業鏈
以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為重點,圍繞提升自主可控能力,深化全球精準合作,組織落實“揭榜掛帥”機制,推動產業鏈核心環節本土化、根植化。支持行業協會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首臺(套)示范應用聯盟,組織一批首臺(套)工程
化攻關項目,創新首臺(套)裝備遴選機制,認定一批首臺(套)裝備。加大應用推廣力度,推動應用獎勵政策落地;創新完善首臺(套)產品保險補償政策,建立保險費率分級浮動機制和分檔階梯補償機制。加強新型創新體系建設,健全以企業為主體、市場為導向、產學研用投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,推動建設一批產業公共創新平臺和產業鏈上下游共同體。發揮創新型領軍企業在產業鏈協同創新中的頭雁效應,組建若干創新聯合體,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。強化雙循環區域產業協作,主動融入“一帶一路”和“長三角一體化”發展戰略,建設一批產業合作飛地。力爭全年建設50個左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,新增200項首臺(套)產品,招引實施50項以上重點產業合作項目,建設50個左右省級產業合作“飛地”。
聚焦企業融通發展
推進一批“五企”共育
圍繞企業競爭力提升,實施企業管理現代化對標提升行動,加快推進“五企”共育,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企業培育體系。深化推進“雄鷹行動”,加快在傳統制造業領域培育一批有全球競爭力的雄鷹企業。大力實施“雛鷹”計劃、單項冠軍培育工程,精準培育一批單項冠軍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“鏈主”型企業等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“名企”。深入實施“放水養魚”行動,培育涵養優質稅源。推進規上制造業企業管理對標評價和診斷,新認定一批省級管理提升標桿企業。壯大企業創新隊伍,培養一批創新型企業家、企業科學家。力爭全年動態培育雄鷹企業100家左右,新增單項冠軍20家、隱形冠軍50家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100家。
聚焦質量品牌建設
推進打造一批“浙江制造”精品
引導企業實施質量精準化管理,加強從原料采購到生產銷售全流程質量管控,推廣工藝參數及質量在線監控系統,提高產品性能、穩定性及質量一致性。推動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,爭創各類政府質量獎。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,推動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結果與技術能力國際互認。實施“品字標”拓面提質行動,鼓勵行業協會依托產業集群、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開展區域品牌創建工作。支持品牌企業開展國際交流合作,以參股、并購等形式與國際品牌企業合作,積極拓展海外市場,打造一批叫得響、有影響的浙江制造“名產品”。開展“浙江制造網上行”行動,加快推進浙江制造企業與網絡平臺深度融合。開展“店開全球”專項行動,推進內貿外貿線上線下一體化,推動浙江制造“賣全國”“賣全球”。全年傳統制造業領域新制定“浙江制造”標準300項,新增浙江制造精品200項,新培育“品字標浙江制造”企業150家,全年全省實現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