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名片:
吳建華,浙江建德人。1965年11月出生,高分子化學專業碩士,高級經濟師,曾擔任傳化集團總裁、浙江傳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,新安集團董事?,F任傳化化學集團董事長,新安集團董事長。
近日,新安集團董事長吳建華被授予“杭州市勞動模范”榮譽稱號,與全市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一起接受表彰。
自2016年9月起,吳建華董事長開始執掌新安“牛耳”,并主導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,通過“技術創新、數字化運營、全球化拓展”三大能力,提升重塑核心競爭力,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強烈的責任意識,凝聚新安力量,打贏攻堅戰,培育發展新動能,全面轉型破局,實現集團可持續發展。
2018年,在他的帶領下,新安集團上下搶抓發展的戰略機遇期,按照“決戰五年、全面實現轉型升級”的目標要求,全面落地“12345”戰略,全力推進“文化、模式、組織、機制”轉型,企業發展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,實現營業收入和總資產超“百億”,成功進入了“百億企業”的行列,為成就時代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繞不出的家鄉情緣
也許,人的一生注定要與家鄉有著解不開的情緣。
吳建華亦如是。
成年后,本以為與故鄉漸行漸遠,吳建華卻不時與建德、與新安集團牽扯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這種奇妙的聯系與緣分,似乎在冥冥之間讓他與家鄉跨越時空,緊密聯系,最終成就彼此:
1992年,吳建華考上浙江大學物理與高分子化學專業研究生。當時,作為定向委培研究生,他需要找到一家家鄉企業出具單位接收證明。于是,通過朋友牽線,他找到了建德最大的化工企業——新安集團助力圓夢。然后,拿著新安集團出具的定向培養證明,他在浙江大學開啟了研究生深造之路。
時隔三年,研究生畢業后,吳建華找到了更好的“歸屬”——萬向集團業務經理。為了解除定向委培協議,他再次回到家鄉,與新安集團協商解約?!爱敃r,新安集團的領導非常豪爽,很快就同意解除協議了?!?nbsp;至今,回憶起這段經歷,他心里還是滿懷感激之情。
1997年,吳建華與新安集團擦肩而過,入職傳化集團;2005年,傳化集團收購新安股份,成為新安股份的第一大股東,時任傳化集團副總裁的他成為了新安董事,與新安的緣分愈加深厚。
2016年9月13日,吳建華被正式任命為新安集團董事長,再次回歸家鄉,執掌新安“牛耳”。就職會議上,他深情致辭:“我對新安有著深情厚誼,作為新安股份董事,我與全體員工一起經歷了風風雨雨,共同見證了新安發展,并由衷希望新五十年行得更遠,走得更穩?!?/p>
新安集團,代表著建德工業經濟輝煌時期的本土企業,也是建德目前唯一一家A股上市企業。未來,將帶領這艘“建德工業的航母”駛向何方?這是“舵手”吳建華始終思考的問題,而不負鄉鄰重托的壓力始終都在。同時,作為生于滋長于滋的建德人,他始終懷有一種發自內心、永遠無法割舍的深厚情感:希望自己,抑或他人,對家鄉高看一眼,厚愛一分,為建德發展貢獻更多光和熱,帶動更多人回鄉創業。
逃不掉的轉型升級
“剛回家鄉,我幾乎在建德待不??!”在許多場合,吳建華直言不諱,談了“建德偏安一隅,自我封閉,不愿引入時代元素,更不想與外來思想撞擊,與時代嚴重脫節”的現象。
于是,“要改變,要把時代要素變為競爭力”,吳建華帶領全體新安人不斷融入時代元素,推進戰略轉型、組織轉型、文化轉型、機制轉型,踏出了成就時代企業的鏗鏘步伐,凝聚了新安新五十年發展的自信和底氣。兩年來,在他和新安人的共同努力下,新安轉型升級初見成效:經營業績逐年實現大幅增長,用數字力證了新安人涅槃重生的能力;揮手作別白南山,將幾十年運營積淀化作新園區厚重的路基,并激情擁抱智能化,打造了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園區;持續發力終端板塊,實現由傳統制造到平臺運營的蝶變,構建“農業+”時代,做深“種子和種苗、農資、飛防、農業金融、農業大數據”五大主業的農業綜合服務平臺,加快在有機硅下游電子、電力通信、汽配與新能源、醫療健康等高端制造業的應用布局,搭建特種材料孵化平臺。
其中,讓人感觸最深的是,在吳建華的倡導下,新安集團的信息化建設快馬加鞭,一日萬里。
兩年來,新安集團投入1個多億,以馬目園區為應用場景,打造智能制造的示范和標桿。圍繞數字化精細管控能力,新安在供應鏈業務層,通過數字化技術持續優化和改進,將兩大主業六大產品和超過200個牌號的產品需求模型建立起來,形成科學的需求預測;在生產層,努力打造生產運營的智能體系,通過訂單、質量、設備管理與大數據分析相結合,實現逐步改進的目標;在保障層,開展風險管控、應急處理、倉儲物流和園區指揮等保障系統智能化工作,將專業管理與智能工廠、集團三大業務有效結合,圍繞精益生產挖掘潛力,實現生產管理的精準化、信息管理的系統化,推動綠色化、數字化和智能化園區建設。
今年,新安集成功入選supET工業互聯網驗證項目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、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示范、制造業雙創平臺示范……四個國家級項目,六個省級項目的落地,預示著新安借勢“互聯網+”融入時代企業。
避不開的綠色發展
青山蒼翠,綠水瀠繞,新安大廈雄偉矗立。站在26樓辦公室的窗邊,吳建華極目遠眺。
望著逶迤東流的一江碧水,他時常陷入沉思:“以前,我們總是‘談化色變’,覺得化工類企業建在江邊是不安全的??墒?,新安集團,一個傳統意義上高污染的化工企業,卻在美麗的新安江畔屹立了53年,這本身就是循環經濟創造的行業奇跡?!?/p>
而奇跡的背后,是新安人對綠色發展的不懈努力和深沉的愛。
經過多年的努力,新安集團的循環經濟已由單純的“氯”循環,升格為“硅”循環,再到“磷”循環的“3.0模式”,并以白南山園區搬遷為契機,投資20億元,按照3.0模式進行新園區布局建設,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改造,優化工藝流程和原有技術提升,真正實現了從源頭的治理和資源的“吃干榨凈”,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。2015年至2017年,企業利用“新安循環經濟3.0模式”,產生直接經濟效益5.85億元、間接經濟效益為19.24億元。
同時,為了保護“建德母親河”的夙愿, 吳建華提出要不遺余力提升安全環保水平。近兩年,新安集團投入了5000多萬元提升環保設施,在產品的生產、儲存、運輸等各環節做好風險把控;在主要生產區,建立了24小時環境監測體系和報警系統,每個車間、工廠、園區都建有相應的環保應急池;在園區智能管理綜合平臺建設后,通過廢氣、廢水、廢渣的智能化檢測、報警與控制,對污染物排放實現全流程、全周期的閉環管控,縮短業務響應時間30%以上,保障污染物排放達標。
如此布局,吳建華是有底氣的?!霸谌R茵河畔,他找到了美麗小鎮的發展藍本。巴斯夫、默克醫藥、大眾汽車……這些享譽全球的德國制造型企業,無不是依山傍水的工業天堂。這些世界級企業,誕生于具有工業基礎的美麗小鎮。反觀建德高鐵新區,宜居宜業的產城環境與歐洲的總部經濟何其相似!
未來,新安集團仍將踐行‘綠色化學創造美好生活’的使命,繼續依靠技術創新走循環經濟之路,努力向世人證明:建德有這樣的能力,讓綠水青山與現代工業和諧共存。